以下的文章主要介绍的是Oracle内存结构的相关研究-SGA篇,前两天我在《Oracle内存结构研究-PGA篇》中看到有关于PGA的介绍。PGA作为一个服务器进程的专用的私有内存区,而SGA则是共享内存区。
在《Oracle内存结构研究-PGA篇》一文中提到,PGA是一个服务器进程的专用的私有内存区,而SGA则是共享内存区。
SGA由多个部分组成:
1, 固定SGA(Fixed SGA)
2, 块缓冲区(Db cache)
3, 重做日志缓冲区(Redo log buffer)
4, Java池(Java pool)
5, 大池(Large pool)
6, 共享池(Shared pool)
7, 流池(Stream pool)
有如下参数控制共享池相关组件大小:
1, JAVA_POOL_SIZE:控制Java池大小。
2, SHARED_POOL_SIZE:9i中控制共享池中占用***的部分,10g以上控制共享池大小。
3, LARGE_POOL_SIZE:控制大池大小。
4, DB_*K_CACHE_SIZE:控制不同块大小的缓冲区大小。
5, LOG_BUFFER:控制重做日志缓冲区大小。
6, SGA_TARGET:10g以上控制自动SGA内存管理的总内存大小。
7, SGA_MAX_SIZE:控制SGA可以达到的***大小,改变需重启数据库。
下面将详细介绍在Oracle内存结构研究-SGA篇 中各个部分的作用和推荐设置。
二、SGA各组件作用
1, 固定SGA:
顾名思义,是一段不变的内存区,指向SGA中其他部分,Oracle通过它找到SGA中的其他区,可以简单理解为用于管理的一段内存区。
2, 块缓冲区:
查询时,Oracle会先把从磁盘读取的数据放入内存,以后再查询相关数据时不用再次读取磁盘。插入和更新时,Oracle会现在该区中缓存数据,之后批量写到硬盘中。通过块缓冲区,Oracle可以通过内存缓存提高磁盘的I/O性能。
块缓冲区中有三个区域:
默认池(Default pool):所有数据默认都在这里缓存。
保持池(Keep pool):用来缓存需要多次重用的数据。
回收池(Recycle pool):用来缓存很少重用的数据。
原来只有一个默认池,所有数据都在这里缓存。这样会产生一个问题:大量很少重用的数据会把需重用的数据“挤出”缓冲区,造成磁盘I/O增加,运行速度下降。后来分出了保持池和回收池根据是否经常重用来分别缓存数据。
这三部分内存区需要手动确定大小,并且之间没有共享。例如:保持池中已经满了,而回收池中还有大量空闲内存,这时回收池的内存不会分配给保持池。
9i开始,还可以设置db_nk_cache。9i之前数据库只能使用相同的块大小。9i开始同一个数据库可以使用多种块大小(2KB,4KB,8KB,16KB,32KB),这些块需要在各自的db_nk_cache中缓存。如果为不同的表空间指定了不同的块大小,需要为其设置各自的缓冲区。
3, 重做日志缓冲区(Redo log buffer):
数据写到重做日志文件之前在这里缓存,在以下情况中触发:
每隔3秒
缓存达到1MB或1/3满时
用户提交时
缓冲区的数据写入磁盘前